在健康体检日益普及的当下,肺结节的检出率逐渐升高。很多人在拿到报告看到 “肺结节” 三个字时,瞬间忧心忡忡,开启四处寻医问诊之路,期间不仅耗费大量精力,还可能花了不少冤枉钱。上海徐浦中医医院的吴福宁医生,凭借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,为肺结节患者总结了 3 个实用建议,助力大家少走弯路、合理支出。
建议一:理性看待结节,精准选择检查
吴福宁医生强调,肺结节绝非等同于肺癌。临床上,超过 80% - 90% 的肺结节属于良性,比如炎性结节、肺内淋巴结等 。所以,初次发现肺结节,千万不要过度恐慌。
在检查方面,不少患者盲目追求全面、高端的检查项目,这其实是不必要的。对于首次排查肺结节,低剂量螺旋 CT 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。它辐射剂量低,对人体伤害小,同时能清晰发现直径 2 毫米以上的结节 。如果您是因家人有结节或肺癌家族史等原因,怀疑自己有肺结节,想做初步排查,挂普通号开具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单即可。拿到检查结果后,再依据结节具体情况,决定后续诊疗方向。
需要注意的是,没必要一来就挂专家号。专家号资源紧张,初次检查未明确结节情况时,专家同样会先安排基础检查,这样反而可能耽误时间、增加费用。
建议二:妥善保存资料,高效利用资源
当您已经确诊肺结节,打算进一步就诊时,资料准备至关重要。吴福宁医生指出,很多患者因为资料缺失或准备不当,导致看诊效率低下,甚至重复检查。
历次检查报告务必带齐,这能帮助医生清晰了解结节变化趋势。比如,若结节在一段时间内大小、形态稳定,良性的可能性就更大;反之,若结节有增大、形态改变等情况,医生则需重点关注,评估是否有恶变倾向 。
关于影像资料,很多患者习惯带片子,但其实片子的参考价值有限。如今 CT 检查多为数字化成像,一次 CT 能拍摄几百张图像,随机洗出的片子可能未包含结节部位;而且洗出的片子是等比例缩小,微小的结节在片子上难以看清内部结构。最好的办法是在专家所在医院进行 CT 检查,医生可直接在电脑上放大、多角度查看结节细节;若在其他医院检查,建议刻制光盘,携带方便且能完整呈现影像信息,费用也不高,一般在几十元左右。
如果您毫无准备就去挂专家号,专家只能重新安排检查,当天不一定能拿到结果,还得二次挂号,异地患者还需额外支出住宿、餐饮等费用,费时又费钱。
建议三:规范随访复查,勿盲目治疗
肺结节的诊疗,随访复查是关键环节。吴福宁医生介绍,医生会根据结节大小、形态、密度等特征,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。一般来说,直径小于 5 毫米的微小结节,恶变概率低于 1%,通常每年复查一次胸部 CT 即可 ;直径在 5 - 10 毫米之间的小结节,复查周期可能缩短至半年;而对于部分实性结节,尤其是磨玻璃结节中出现实性成分的,复查频率可能更高,3 - 6 个月复查一次。
随访期间,一定要严格遵循医生安排,按时复查,切不可因结节暂时无变化就自行延长复查间隔或放弃复查。有些患者担心复查频繁会增加辐射伤害,其实如今的 CT 技术辐射剂量已控制在安全范围内,定期复查的益处远大于辐射风险。
此外,切忌盲目治疗。不少患者一发现肺结节,就急于手术切除,认为 “一刀切” 就能一劳永逸。但实际上,手术有一定风险,可能引发出血、感染、肺功能损伤等并发症,而且并非所有结节都需要手术。对于良性可能性大或性质不确定的结节,过度手术不仅增加身体创伤,还白白花费高额手术费。